在开始今天的文章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继续读书深造还是步入社会工作?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前段时间有朋友在米课圈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
冰大你好,我有一个朋友,本科985院校,研究生清华,本来打算出国,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选择呆在国内深造,申请国内中科院博士失利。
如果想申请原学校博士的话,需要等一年,再读博士四年。
他的科研能力很强,在清华的同学里面也是佼佼者,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导师让他直博的,但他那时候想出国,就拒绝了。
现实问题是如果读博,未来的5年甚至8年都会很难,大学老师也需要慢慢熬资历,也面临着结婚生子问题。
下一步的路应该怎么走?工作还是继续读博呢?希望你能够给点意见。
01
是继续读书
还是工作?
关于读书还是工作,其实这是一个悖论, 特别是对于普通家庭和贫穷家庭的孩子而言。
读书可以深造,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甚至发挥自己所长,在擅长的领域继续突破,这些大家都知道。
那为什么很多人还是选择提早工作呢?
原因就是四个字:现实所迫。
诚然,许多人对学习兴趣不大,可能早早进入社会,又或者大学毕业后去工作。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对学习非常感兴趣,成绩也不错,甚至在某些领域很有天分,那为什么,他们没有遵循理想化的路径,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洋呢?
非不为也,实不然也。
原因就是现实不允许,如果用两个字总结,那就是“缺钱”。
读书或许不需要很多钱,如果成绩好,甚至还有奖学金。
但是对于穷人孩子而言,会去计算更多东西。
比如“时间成本”:
我继续深造这几年,就没有办法正儿八经工作,最多勤工俭学,这几年过去,等博士毕业,也许进入工作岗位都29岁了。
而且家庭条件一般,工作肯定要自己找,也就是30岁开始,还是一无所有,这太可怕了。
比如“机会成本”:
读书就意味着放弃全职工作,几年下来,别人或许已经在企业里,凭借努力混出了人样,但是自己还是什么都没有。
正因为这种现实的算计,让许多人觉得,读书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
特别当年龄已经需要工作的时候,而选择读书,这就更奢侈了。
好比我自己,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其实是拿到报送研究生的名额的,但是我只能选择放弃。
对外,我或许说得云淡风轻,对老师对同学说,我对读书兴趣也没有太大,不认为自己能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还是觉得早点进社会工作吧。
可真实的情况是,我太穷,没钱。
哪怕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读完硕士,又如何呢?不还是一毕业就失业?
很多人也许会说,你学历高,难道找不到工作?难道不会应聘更好的企业么?
这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02
自身兴趣
和经济实力
对于一个穷孩子而言,当下个月的生活费都是问题,当500块一小间房租都付不起的时候,就会理解,找工作是个很奢侈的行为。
根本没有等待的机会和可能,甚至都没有去外地应聘的路费,只要有个老板肯给1000多块钱工作,都愿意答应,先做着再说。
因为,一切的一切,都要先活下去,才能考虑其他。
那种没有钱的不安全感,是如影随形,深入骨髓的恐惧。
如你提问中所说,本身打算出国,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留在国内,又因为申请中科院的博士失利,想继续申请本校。
这些情况,起码让我看到的一点,就是他的经济状况,起码还不错,至少中产的家庭水平肯定有。
否则,是没有能力支撑自己的生活,还能继续读书的。
这是好事情,如果问我,该如何选择,肯定是继续读书啊。
说白了,读不读书的选择,在于自身的兴趣,以及背后的经济实力。
他对于学术上有追求,也有一些天分,如果经济上没什么问题,当然好好读书,这么好的机会,肯定不应该放弃。
至于结婚生子,我觉得跟读书不冲突,跟继续学术攀登也不冲突。
说来俗气,只跟经济状况有关系。
如今时代不同了,别说硕士博士阶段,哪怕你本科阶段,大一就结婚,大二就生孩子,都可以,完全合法,只要你经济状况撑得住,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说到后来,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经济账。
我的观点就是,钱决定一切。
你不差钱,或者收入还不错的,继续读书,这是个挺好的选择。
如果换做我,如果家境不错,我一定会选择继续读书,因为我有兴趣,也真的挺喜欢。
就那么简单。
当然,如果有朋友存在不同的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