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元代诗人王冕留下过《遣兴》诗四首,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风云一转折,事业不可筹。何如涧底泉?清清长自流。”
道尽了人生的无常,风水轮流转,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是一等一的学霸,一直维持在年级前三名,而且每门课都很强,基本没有偏科。更厉害的是,他过得十分逍遥自在,打游戏、踢足球、旅行、玩台球、打保龄球,从来都没花多少时间在功课上。
他不是那种人前逍遥但背后拼命努力的人,或许是智商极高,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都超强,别人要学很久的东西,他简单翻翻课本,稍微理解一下,马上就能举一反三。
跟他一接触,就颠覆了老师说的“数理化要多做题,都是考题海战术堆起来”的观点。他平时连参考书辅导书都没有,除了学校的课本,其他什么书都不买,什么题都不做,但就是有本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他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会根据试题,去揣摩老师的出题思路,然后反向寻找课本中对应的知识点。然后自己整理和梳理课本的重点内容和考点,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考题,其实一定是课本的某个知识点的应用,或者多个知识点的交叉。
这就是他的捷径,从来都是无往不利,别人拼命做题的时候,他根本就不需要,而是从结果反推,从试题中寻找出题方向,然后解构内容,精确定位到具体的知识点。
按照现在的网络用语,这就是上帝视角,思维远高于同龄人,所以他可以用极少的时间,来得到相当丰厚的成果。
后来,他以全市前十名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几年后又以高分考上了复旦大学,然后去美国学计算机,去法国学高能物理,一直到拿着双硕士学位回国,身上自带光环,十分耀眼。
本以为,他在学术或者职场上,也必然是一帆风顺,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近来才知道,他这几年过得非常不如意。
02
回国后,他先去上海的科研机构工作,忍受不了论资排辈和人浮于事的情况,做了不到一年就离职,去了北京一家IT公司。
这家公司他觉得还行,聪明人很多,也有大量的海归,平时有共同语言,他做得很开心。可接下来,碰到的原始股的认购,他没轮到,一怒之下辞职。
然后他离开北京到杭州,去了一家初创企业工作,但是经历过大企业,有充分预算,有团队支持,根本无法适应小公司的琐碎。用他的话说,格调和视野都没有,只想着赚点钱,这样的企业没前途。可以想到的,他再次辞职。
下一份工作,他去了香港打拼,直接在电讯盈科旗下的子公司找到了工作。
可同样做了一年半载,这份工作也寿终正寝。原因是,大陆人在香港受排挤,哪怕能力再强,中层职位都被本地人牢牢把持着,前途黯淡,他再次离开。
接下来,他去了深圳,在一家独角兽公司做经理。但又因为跟高管合不来,觉得有些人是外行指挥内行,内部管理一团糟,企业文化也没有,属于看起来光鲜亮丽,内里早已烂透了。他忍了一年多,忍无可忍后再次辞职,又回到杭州。
后面的几年,他自己创业过,去外企工作过,去民企工作过,但没有一段经历可以坚持到两年以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世界上蠢货怎么那么多,找到能看得上眼又能共事的团队太难了。
听了这些,让我觉得唏嘘不已。我没说出口的是,这么十几年兜兜转转,难道没有他自己的问题么?因为他太聪明、太智慧了,什么都看透,事事计较,反而难以找到自己想要的。
因为他一直习惯走捷径,而且总能被他找到超近路的方法。这就形成了他的思维定势,一碰到问题,就先想着超近路,如何尽快达到目的。对于所谓的积累,那是肯定没兴趣的。
03
走捷径上瘾的人,往往就不适应漫长的学习和打磨阶段,对于按部就班的事情,是从骨子里反感的。这体现在职场上,就是难以忍受奥德赛时期,想迅速成功,想迅速上位,想迅速赚钱。
所以他们一直在找好的机会,在找风口,在找可以有高利润的行业,在找能给自己带来高收入高成长性的工作,对于苦活脏活累活,毫无兴趣。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少年天才,年少成名,才智卓绝,才华横溢,才气纵横,却最终泯然于众人。“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过于迷信自己的优势,缺少了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最后变得平庸,不再是众人的焦点。
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新概念作为大赛”那是火得一塌糊涂,全国无数的文学爱好者都尝试着投稿,展示自己的才华,希望能追自己的一个文学梦。
那些年里,别管最后是一等奖还是二等奖还是什么,的确有不少惊艳的文章,哪怕到今天,都是一等一的水准。每年都有无数的新人开始崭露头角,展示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和语言驾驭能力。
可这么多年过来,你还记得几个人?可能除了韩寒、郭敬明等少数几位,其他人呢?早已经在时代洪流中被大家所遗忘。如果说这是文学的一个风口,是年轻人对于当代作家的一次逆袭。
但是逆袭过后呢?能够沉淀下来,逐渐成名的,往往是那些拼命努力加油,不断锤炼和坚持的人。
郭敬明能混到今天,牢牢钉在作家富豪榜上,靠的不是某一篇惊艳的文章,或是某一本畅销的作品,而是长期的写作,长期的出版,用作品来说话。这是坚持的力量,是通过长时间反复打磨,来获得复利,最终跑赢了大量比他更有才华但昙花一现的年轻人。
原因是,写一篇好文章容易,写一本好书或许也不是那么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写作,不断输出,一本接一本连续出版,来形成自己的内容矩阵和江湖地位。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做到长期输出的,更何况在成名和赚到钱以后,就更难了,要用自律不断约束自己,本就是反人性的。
04
无数的歌手从综艺节目中一战成名,但是真的能成为职业歌手,在歌坛长期占据一席之地的,又有几人呢?
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专注和坚持在自己的本行业,一旦成名就变得飘飘然,迅速膨胀,开始接广告,开始跑综艺。这些当然可以,也是营销和沉淀流量,可如果你迷恋于这些赚快钱的机会,从而弱化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过气一定会很快。因为永远有比你年轻、比你颜值高、比你能力强、比你话题多的人,来取代你。
一个歌手,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你的歌!你的专辑、你的新歌、你的演唱会,这些东西才是核心价值所在。靠一两首歌成名,然后到处跑场到处赚钱,到处参加节目,看似风光,但背后的隐患就是根基不深,你的一两首歌,迟早会显得过时,会被时代所淘汰。
很多人抓住了风口,但是这里面大多数人,并没有深挖,只是浮于表面,想迅速赚钱,迅速变现,结果输给了那些底子薄,但善于长期积累的人。
任何行业,任何领域,真正金字塔尖的人,往往都专注于自己的本行业,不断优化,不断学习,不断打磨,把防火墙一路推高。因为这些人看的,不是眼前,而是很多年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赛道固然重要,风口固然重要,但是选对赛道,抢到风口的人,最终成功的又有多少呢?不还是二八定律的存在么?大多数人,只能从中赚到一波,但无法长久获利,无法长期沉淀。
反而是一些没那么聪明的人,脑子没有那么活,想法没有那么多,选定了一个行业,就踏踏实实去沉淀和积累,长期坚持和专注,从而用时间复利,来给自己产生最大的收益。
05
我们在判断一个行业值不值得做,应不应该去尝试的时候,其实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我对这个行业的兴趣有多大?
第二,我是否愿意长期扎根在这个行业?
如果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你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专注和打磨,去优化和迭代。不要担心池子小,不要担心赛道短,每个行业只要你去深挖,其实天花板都很高。
不要总想着走捷径,时间复利的价值,其实远高于短期的风口和机遇。
司马迁说:“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如骐骥,要之善走。”
不断专注于别人认为的傻事,也许才是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