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冰®

有一种累,叫倦怠

01

其实,我也时常会陷入一种低迷的状态,会觉得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邮件不想回复,订单不想处理,文章写不出来,工作没有动力。

但是又没法完全停下来,心里像有一团火,灼烧得难受,却不知道如何降温,如何处理。

我心里明白,这个时候,最好是放松一下,比如看看美剧,或者出去旅行几天,调整一下心态,应该很快过去。但每次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觉得放松,而是充斥了负罪感,好像面对困难在逃避,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订了机票,换了城市,住进度假酒店,但无心去游玩或欣赏景色,还是窝在酒店房间里,对着电脑埋头工作。

理性的我知道,其实这就是工作的倦怠期,长期工作碰到了困难和瓶颈,需要停一下,需要调整心态,需要好好放松。因为在这个阶段,工作效率会非常低,主要是内心的抵触情绪,硬逼着自己去努力,往往效果极差,会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理由,去说服自己。

大道理我都懂,说别人的时候,可以有理有据,可以侃侃而谈,但一旦到了自己身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会变得敏感、脆弱、易怒,陷入反复的自我怀疑,会纠结努力是否有价值,又或者做的都是无用功。

譬如,一个客户跟进了整整六个月,最后前功尽弃,哪怕表面再云淡风轻,装得再豁达,内心深处的失落感,往往很难为外人道。

又或者,一本书的一整个章节已经写完,三万多字的内容和图表,但自己越看越不像样,最终全部删掉,那种无奈的痛楚,同样铭心刻骨。

02

后来,慢慢适应和理解,每次到了这个情绪上的倦怠期,我就跟自己说,因为我的工作还可以,做得并不差,但每个人都无法长期维持高效率,一定需要调整,如今的回调是为了接下来更大的进步。

要蓄势,才能发力。拳头要收回来,才能继续打出去。一松一紧,一张一弛,才符合科学逻辑。

比如长跑,我们需要有起步的发力抢道,需要有中段的呼吸调整,需要有最后的全力冲刺。这期间,每个阶段的体力,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手的状态,随时做出相应的改变。

比如股票,一定会有涨涨跌跌,会有起伏。哪怕大势往上走,也绝对不是一条线一路向上,也会有起有落,会有技术调整。这期间,会有人坚持,也会有人放弃,最终结果如何,在当下这一刻,都是未知的。

低谷并非不能忍受,倦怠的根源,或许是这段时间归于平淡,成绩不突出,受到了不小的挫折,又或者是被别人的成功所刺激,从而出现让自己无比讨厌的负面情绪,那种发自内心的抗拒感。

这时候,逃避是没用的,因为事情一直存在,并非逛逛街就能消弭,看一部电视剧就能忘记,反而会引起更浓重的压力。

我后来慢慢理解,有些事情无法解决,那就要学会和它们共存,学会和不好的情绪妥协。接受这种不完美,接受自己不够出色,接受自己明知道该做什么却提不起劲的状态,生活自然会逐渐好转,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03

认真想想,倦怠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处理。

如果时时刻刻给自己挑刺,持续性自虐,终有一天会迷失方向。可事实上,前面的路没有想象中那么窄,可能地阔天长;竞争对手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可能丢盔弃甲。

倦怠期不会是偶然现象,这就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必然是如影随形。再坚强再乐观的人,也会有自怨自艾的时候,也会有潸然泪下的场合,我们要做的,是接受和明白,我们无法拥有一切,我们无法让自己成为想象中那个完美的人。

让事情不发生,让情绪一直保持很好的状态,这不现实,也完全办不到。我们只能在事情发生之后,去坦然面对,去从容解决,哪怕再苦再累再难再痛,无法笑着面对,也要允许自己伤感伤心伤神伤痛,可以慢慢消化。

04

《古诗十九首》中,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感叹。

古龙在小说《七种武器》中写道:“离别是为了相聚。只要能相聚,无论多痛苦的离别都可以忍受。”

或许,倦怠只是为了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为到了快突破的时候,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方向的问题。

接受不完美,允许不开心,理解不如意,才能真正快乐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