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冰®

圈层逆袭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打怪升级

01

偶尔看到朋友圈的一条内容,是过去一个老同事发的,她庆贺孩子可以去私立学校读书,写了一大段的感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可据我所知,那家私立学校价格不菲,是当地最贵的几个学校之一,学费差不多30万一年。然而,她的收入并没有那么高,只是一家贸易公司的普通员工,她跟丈夫加起来,年收入也就勉强够到这个数字而已。

她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人脉和圈层特别特别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轨迹。因为她自己过得挺不容易,所以总是埋怨年轻时不懂事,不懂得要找一个好老公实现圈层逆袭,以为钱能靠认真工作去挣,面包会有,房子会有,什么都会有,可现实并非如此,普通人的逆袭,太难太难了。

她羡慕别人嫁的好,可以改变阶层,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和认知都变得不同,身处的圈层和资源会完全不一样。所以选择贵的私立学校,是她认为进入这个圈层的敲门砖。

门敲开了,把孩子送进去了,就能跟里面的人成为同学,成为朋友,她也可以跟其他孩子的家长,身处同一个家长群,就得到了人脉的积累。

支撑她这个观点的证据是,她一个同事,住在顶级小区,光是业主群里,都充斥了各类有钱人、名人、明星,所以那同事平时有什么医疗或者法律的需要,群里面一问,好多人都提供了资源,平时也经常往来,听得她十分羡慕。

虽然她暂时没有能力买豪宅,但勉强凑凑钱,给孩子读个好的私立学校,还是可以办到的,想让孩子融进那个圈层,跟达官贵人们的孩子从小就混在一起。

我理解她的想法,也理解她的焦虑,但对她的做法却不敢苟同。

02

关于她同事的案例,我的理解是,如果真的如她所说,她一个跟她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普通同事,可以融入一个富人的圈层,这绝对不是因为,大家是同一个小区的业主那么简单。

第一,既然是豪宅,她同事跟她工作差不多,收入也没什么差别,如何买得起远高于负担能力的顶级小区呢?那或许就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家境不错,父母承担这些没有压力;要么就是她老公的收入很好,也可以买得起。

第二,如果她没有吹牛或者注水,真的凭借她这个普通职员,能跟很多老板、高管、名人有不错的私人交情,这就耐人寻味了。说明她有对应的价值和能力,能够被别人认可。这同样跟她平时的工作,并不匹配。

所以,她同事的情况,我认为必然有她不清楚的地方,一定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因为圈层的接触很正常,但是融入是很困难的。这就好比小学生跟大学生,往往玩不到一块去,也缺乏共同语言。虽然举例不是很恰当,但事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富人并不傻,能到这个位置,往往都是人才,有足够的经历和阅历,你那点小心机和功利心,别人难道看不懂么?这不是你买两个爱马仕包,坐几次头等舱,就能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没那么容易。

我的理解是,圈层,不是你想融进去,就能进去的。而是你本来就在那里,自然而然可以彼此打交道,无需刻意钻营进去。

譬如,他是一个还不错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你是一个还不错的作家,你们之间或许就有交集。又比如,她是某三甲医院的护士长,你是某公司学校的教导主任,你们之间或许也可以进入同一个圈层。

这里财富并不是衡量标准,而是你在自己领域里所处的位置,能否吸引别人,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是每一个圈层里,大多数人的差距都比较有限,不至于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03

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对此有特别强烈的感触。当时我们寝室四个室友,都属于一穷二白,或者说家境一般型。

不是我们一开始就被分到一个寝室,没那么巧,本来分布于不同的四个寝室。只是我们班里,当时20多个男生,大多数家境都不错,往往非富即贵,不是官员的孩子,就是企业老板的孩子。

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穷孩子怎么跟他们融入一个圈层呢?其实是玩不到一块儿的。不是我不想,也没有任何的仇富心理,只是真的跟不上,大家的共同语言太少。

比如说,出去旅行,去玩极限运动,去周边自驾游,去听明星演唱会,去吃高档日料,去订包间打牌……这些都没法参与,时间一长,别人就不带我们玩了,慢慢的我们四个就被边缘化,就索性分到了同一个寝室。

我们几个的活动,就是寝室里看美剧,去楼下打球,去图书馆看书,去校外做兼职,去寻找实习和工作机会,反而有了共同语言,大家相处很开心。不是说,其他同学不待见我们,真的不是,别人也很客气,也可以聊天,但这种客气和聊天之间,是隔着一层,是有隔阂的,大家都会觉得不那么自在。

毕业后,除了我们四个,其他同学都打包回老家了,去做公务员也好,去事业单位也好,去公司继承家业也好,去海外留学也好,家里都会安排好。只有我们四个,留下来找工作,投简历,去社会上打拼,去寻找机会。

如今离大学毕业,已经十五六年了,我们四人都过得还不错。一位兄弟如今在澳大利亚,在普华永道从实习生爬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一位兄弟继续求学,如今是某所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还有一位兄弟做外贸积累了十余年,如今是一家工厂的厂长兼合伙人;而我自己,也找到了我的方向和位置,有自己的生意,是米课的高级合伙人,还能圆我的作家梦。

圈层,对我们而言,并没有所谓的逆袭,但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回到了我们应该在的位置,可以和过去仰视的大佬们,交换联系方式,一起坐下来喝杯咖啡。

04

圈层逆袭,不是完全不可能,但相当困难,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很难做到。这里的核心要素,依然是价值的交换。你要靠自己去逆袭,去展示和提供价值。

不能寄希望于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但别人偏偏另眼相看,就是要拉你一把,甚至一路托举着你进入他们所在的圈层,可能么?如果不是你父母,也不是你爱人,并不亏欠你,为什么要力挺你呢?

记住,做好自己才是第一位,你要跟有钱人混迹在一起,那起码显然自己变得值钱吧,先让自己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强者,至少也是充满潜力的准强者,你才有可能跟其他领域的强者对话,别人才会注意到你,才会给你说话的机会。

不要觉得功利,不要觉得现实,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因为大家都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时间都很宝贵,机会成本都很高,谁有空来跟你打交道,做没有任何价值的瞎聊?

古人说“门当户对”,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想没有什么付出而占便宜,并非那么容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背后都有标注好的价格。

不要觉得别人太现实,因为不同的圈层,讨论的话题差距会非常大,思维方式和执行情况也大相径庭,你很难跟上对方,对方也很难迁就你。

不要认为,跟名人或富人在一起吃顿饭,敬杯酒,说上几句话,拍几张可以在朋友圈吹牛的照片,就能进入这个圈层。很抱歉,别人根本不会记得你,就好比早上晨跑时,一个微笑点头的路人一般。

圈层的价值在于交互,你可以提供价值,他可以分享价值,你们相互支持,相互帮衬,这才是同一个圈层。

寄托于砸一笔钱,砸锅卖铁让孩子进一所好学校,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把心态放平,这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本末倒置,从小就灌输这种结交别人和融入更高圈层的想法,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