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凡事件,前段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他妻子的愤怒爆料,各路媒体的质疑,吃瓜群众的围观评论,让一个互联网企业高管的出轨事件,变成了引爆各种八卦新闻的导火索。
对于娱乐新闻,不管是多么热点或劲爆,我都没兴趣写这类博眼球的流量文。
之所以想评论一下这次的事件,是希望从商业角度,谈谈危机公关的问题。
先引用一下美国彭博社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中文公众号,“商业周刊中文版”,其中对于阿里的内部调查结果,是这样写的:
“据了解,4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蒋凡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
该调查由阿里巴巴集团廉正部成立特别调查组进行。
根据调查,由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层形成了处理结果,阿里合伙人委员会也对此进行专项审议。
调查组就阿里集团对如涵电商的投资,以及张大奕所有淘宝、天猫店铺的入驻、活动、引流、交易等做了全面的内、外部调查。
确认:阿里在2016年投资如涵电商的决策与蒋凡无关;
蒋凡对如涵电商、张大奕所有淘宝、天猫店铺的经营活动并无任何利益输送行为。
但调查组认为,蒋凡在公司重要的岗位上,因个人家庭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严重舆论危机,给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经阿里巴巴管理层讨论决定对蒋凡作以下处分:
1、管理层提议并得到合伙人委员会批准,即日起取消阿里合伙人身份。
2、记过处分。
3、降级。职级从M7(集团高级副总裁)降级到M6(集团副总裁)。
4、取消上一财年度所有奖励。”
根据彭博社这篇公开的文章,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阿里经过内部调查,认为并不存在利益收受情况,不存在权力寻租,所以这仅仅是“个人家庭问题处理不当”,是私人事件。
第二,公司决定对这个“引发严重舆论危机”、“给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的蒋凡先生,取消合伙人身份,职位降一级,取消上一年度的奖励。
有些评论认为,这个处罚很严重,对于他的职业生涯是严重的打击,在阿里的前途也因此蒙上阴影。
在这里,我思考的问题是,阿里官方的表态和行为,真的到位么?
这次的危机处理,应该给阿里打几分呢?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合适呢?
相信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对错之分。我只是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01
企业内部
要避嫌
先谈谈利益收受的问题,以“并不存在利益输送情况”为理由,把事情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我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
没有找到,并不代表完全不存在。
因为在企业内部,要明白“避嫌”的政策。
就好比商家举办促销活动,举办抽奖活动,为了表示公平公正,一般都会特别声明,“本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家属,不得参与”。
原因很简单,如果商家举办一个抽奖活动,一等奖也许是一辆车,但是抽到车的幸运儿,是商家的一个主管的妻子。
尽管她或许真的没有走后门,没有任何不公正的暗箱操作,就是运气真的好,碰巧中大奖了,怎么办呢?
不管你如何解释,都很难让公众信服的。
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避嫌”,直接让工作人员和家属不参与,猜疑和质疑的声音,阴谋论的论调,自然就会少。
哪怕你身正不怕影子斜,可这不是争对错,这是为了公司的形象,为了游戏规则。
而这次的事件,哪怕真的没有任何利益输送,但是很难说得清楚,有没有一些内幕消息,有没有枕边风的威力。
阿里对于商业部分的结论,公众能够信服多少,这个很难说,只能大家自己去判断。
至于“取消合伙人、降薪、处分、取消上年度所有奖励”这样的处理方式,我个人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
不说别的,就说十多年前在阿里内部发生的事件吧。
那时候,阿里巴巴国际站发现平台客户的投诉在上升,于是公司进行了独立调查。
最终查到,有部分“中国供应商”会员涉嫌欺诈。
在阿里巴巴内部,也有员工被腐蚀,充当了制假供应商的保护伞,在审核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看看那时候,马云是如何处理的?
阿里随即决定关闭这些涉嫌欺诈的账户,并且把资料提交给警方,果断打击制假产业链条,维护公司的声誉。
此外,阿里巴巴B2B公司当时的CEO卫哲和COO李旭辉,都为此事引咎辞职,承担责任。
卫哲在辞职信中提到,他作为CEO没有起到捍卫公司价值观的职责,也是他的失察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理应勇于担当。
难道说,卫哲这位阿里国际站CEO,前百安居中国总裁,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会不爱惜羽毛,用职业生涯做赌注,去包庇供应商搞诈骗?
这自然是不现实的。
没什么人会相信,卫哲都会为了这种事情去搞利益输送,根本天方夜谭。
所以在当时的阿里国际站事件中,其实卫哲是管理失察,引发舆论危机,给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最终,CEO和COO都为此引咎辞职,这是阿里当年一次完美的危机处理。
卫哲当年,也没有什么利益输送,他个人对公司的贡献,相信也超过如今的蒋凡。
卫哲的精细化管理,丰富的外企经验,对于KPI的高度苛求,一度把阿里巴巴B2B公司带入香港上市,成为全球第五大互联网公司,超过了腾讯百度新浪这三家总和,可谓功臣。
那为什么,卫哲后来可以为了公司形象和声誉而辞职,甚至当年的媒体,对马云有“挥泪斩马谡”的评价,换到如今蒋凡身上,阿里却如此虎头蛇尾?
是不是马云淡出以后,阿里没了灵魂人物,管理层一方面想要顾及舆论,另一方面内部整风,还不想因为拿下一个高管而影响天猫发展前景,所以做事反而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来了这么个中庸的结果?
这就不得而知了。
02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另外,我想补充的是,千万不要觉得,蒋凡的出轨只是私人问题,只是个人道德问题,对公司的影响有限,那就大错特错!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次的事件,如果最终的结果就是上面彭博社文章里的那几条,没有再进一步进展的话,那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譬如将来的某一天,另一个高管也出现类似事情,公司如何处理?
若是处理重了,相比之下就显得对蒋先生的处理过轻,有包庇嫌疑;
若是处理轻了,那是否表示,这种事情公司不介意,会轻拿轻放大事化小?
那对于后来的管理者,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也是一个或许随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的商界和政界人士,对于这类私人的性丑闻或者出轨事件,是如何处理的。随便列举几个案例吧。
2010年,惠普时任CEO兼董事局主席Mark Hurd被承包商举报性骚扰。
惠普就此进行了独立调查,最终结果显示,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Mark与这位女性有不正当的关系,但存在不到两万美元的业务费用报销与这位Jodie Fisher女士有关,董事会也要求他立刻辞职。
2017年,Uber高级副总裁Emil Michael辞职,原因是在韩国出差时,去了有特殊招待的娱乐场所。
这个丑闻被媒体捕获并曝光,让这位赫赫有名的、老板最信任且赋予重任的Senior Vice President下台。
2018年,澳大利亚副总理、国家党党首Banaby Joyce在与妻子分居的状态下,出轨了Vikki Campion。
事情曝光后,执政党支持率下滑,政府初选得票率下滑,连带总理的支持率也下跌。最终Banaby黯然辞职,提前结束政治生涯。
2018年,英特尔CEO Brian Krzanach的婚外情曝光,让这位一手把英特尔从PC时代转向数据公司的最大功臣,直接宣布辞职。
虽然英特尔的公开文件同样认为这是私人事情,用了consensual(双方自愿的)这个表达,但是结果还是一样,CEO必须为自己的丑闻负责。
201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董事长Leslie Moonves,被《纽约客》杂志爆料性骚扰和性侵犯丑闻,Leslie去职,还失去了高达1.8亿美元的离职奖金。
2019年,华纳兄弟董事长兼CEO,日裔美国人Kevin Tsujihara被曝与女演员Charlotte Kirk存在婚外情。
事情一被公开,Kevin也选择了辞职这条路。
03
企业信用
经不起透支
在西方社会,公众对于政治人物、著名商业人士乃至500强企业的管理层,都会有道德洁癖的要求。
哪怕你能力再强,只要出现性丑闻,基本上职业生涯就戛然而止,很少有例外。
因为公众人物,必须为大众做表率,否则就等于助长了不诚信、不道德之类的行为。
这对于公司的形象,对于公众的信任,对于股东的利益,都是严重的损伤。
如今阿里的处理结果,这毕竟是公司内部事件,后续还会如何延续,如何解决,余波还有多久,外人或许不容置喙。
只是纯粹从商业角度去衡量,这一次的危机处理,阿里究竟做得怎么样呢?
是否带来了扭转乾坤的结果?是否转危为机?这就见仁见智了。
至于期间所谓的蒋太太微博限流限评论,所谓的阿里P8程序员被辞职等等,究竟有没有阿里团队的影子身在其中,在没有官方承认之前,一起都仅限于谣言。
但不管如何,我本人的观点是,如果对于阿里在这次事件的危机处理打分,若10分是满分,我最多给6.5分。
比及格线高那么一点点,但是绝对谈不上良好,更遑论优秀。
蒋凡事件会不会还有下文,如今的应对方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透支了阿里的未来?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企业的信用,是经不起一次次透支和消耗的。
公众、客户、合作伙伴、内部员工和投资人的信任,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真金不怕火炼,一家公司不可能没有问题,也不可能没有麻烦。
如何处理现有的问题,如何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这对于管理者,对于一个企业的掌舵者,都是巨大的考验。
我希望阿里巴巴这家令人尊敬的企业,可以长期屹立不倒。
我希望这家让杭州人为之自豪的公司,可以一如既往奉行它固有的价值观,能够成长为一家102年的好公司,可以长期跟GAFA这类巨头们(Google, Apple, Facebook, Amazon)华山论剑,乃至后来居上。
爱之深,恨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