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冰®

外贸人,留给你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总有这么一类人,浑浑噩噩,每天工作应付了事,总觉得为时尚早,但却坚信总有一天自己能变为超级精英。真的现实么?

我一直坚持认为,现在人所拥有的,只是你过去那么些年经历过来的一种必然。

种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

时间,真的不多了。

01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前段时间跟三五好友聚餐,觥筹交错间,有朋友就感慨一句:

没想到一转眼,我们都已临近中年,以前想着慢慢奋斗,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身上有房贷,不敢辞职,不敢跳槽,想折腾都折腾不起来了

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

我大致给他们算了一下:

如果人生在35岁都没有大变化,未来大概率下会趋于平稳。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在35岁这个时间点,基本上都已经工作和家庭趋于稳定。

这时候如果要跳槽也好,创业也好,会碰到很多现实的问题。

比如说,假设你有一个工作机会,要去另外一个公司担任业务经理,薪水增加50%,绩效考核和总收入或许能增加80%,前途不错。

但是那家公司在另一个城市,如果去的话,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你太太的工作要调动,家里要搬家过去,孩子读书要重新转校换地方。

家里的房子还有房贷,换城市暂时买不起房,或许还要租房,生活环境也会有变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往往足以让你放弃这个决定,把“改变”扼杀在萌芽中。

比如说,你各方面能力不错,在一个大公司也是个不大不小的中层主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年薪也有三四十万,在二线城市也勉强算事小康水平。

可问题是,你很用心很努力,但是上升空间没有

心里也觉得无比疲惫,整天周旋于公司各种琐事和职场斗争,想逃也没地方逃,很无力。

你认为自己能力不错,想创业,但是回家后一算,发现流动资金有限。

如果失去这份薪水,整个家庭开支一下子会很紧张,还有房贷的问题,家里的存款最多只能扛六个月。

万一创业不成,六个月后资金耗尽,那是抵押房子继续维持公司呢?

还是重新放弃创业,回去上班?

如果那时候想回去,还回得去么?

所以我一直都认为,35岁是一个节点,人生很重要的节点。

过了这个节点,很多人会被现实的困难和麻烦拖住,变得心态浮躁但不得不安于现状,变得内心焦灼但不知该如何破局。

当然了,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者家里安排着工作,捧着铁饭碗的人,工作对你而言,仅仅只是打发时间的工具而已,反正不缺钱,不缺房,岁月静好,那另当别论。

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职场上的追求,收入上的追求,都是伴随着工作而存在的

02
醒醒吧
别做梦了

我觉得职业生涯的前段,是工作的前五年,也就是大多数人大学毕业后的24岁到29岁。

前面的五年,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你的职业技能也好,你的职场领悟也好,你的人脉资源也好,你的宏观视野也好,都是在这前五年内完成。

也就是这第一个阶段,其实决定了你的初步技能,也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方向。

到了职业生涯的中段,也就是第二个阶段,我觉得是29岁到35岁的这个时间,是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可以这么理解,35岁以后的成就,大多数是在这六年内积累完成的。

假设你35岁以后要创业,那你创业所需要的经验、能力、人脉、资源、资金、想法、创意、定位、营销等等方面的东西,都是这六年内沉淀、积累和思考的。

在我的观念里,这六年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未来。

会有人出现这样的状况

29到35岁这个时候,在一个公司里混日子,不上不下,看看韩剧打打游戏,聚聚餐逛逛街,日子一天天过去。

然后突然过了35岁的某一天,幡然醒悟,决定要做一番事业,立刻变身职场精英,突然进入高管行列,或者突然被众多猎头高薪挖角。

或者突然想创业,然后说干就干,资金、团队、人才,都会蜂拥而来,推动你成就一番事业。

可能么?

醒醒吧,别做白日梦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别梦想什么一夜暴富,更别梦想自己突然间天赋异禀,变成超级精英,人生进入另一个阶段。

错了,你现在拥有的,只是你过去那么些年经历过来的一种必然。

你做了多少,你改变了多少,这决定了你的现状。

虽然有不少怀才不遇的现象存在,但前提是,你真的有才,有相应的价值和能耐。

而不是你自己认为自己有才,别人却根本不认可。

03
你行,你上
你弱,他上

有句话叫“盛名之下无虚士”,某种程度上还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能成名,自然有内在的道理,不是简单的“运气”可以解释的。

运气能够让他今天成名,也能让他明天掉下来。

真正的草包,是没那么容易会有一番成就的。

当你把别人当作草包的时候,觉得这个经理无能,那个老板白痴,但是别人能坐在这个位置上,自然有他的道理。

谁才是真正的草包呢?

这个社会是动态平衡的,优胜劣汰,市场会决定一切。

也许你的销售业绩比经理强,但是或许他的领导能力、平衡能力和管理能力远胜过你,对公司的价值更大,层次更高。

而这是你仅仅从一个方面来分析,所看不到的地方。

你家里的清洁工阿姨,打扫卫生方面比你强多了。

别人也没学过什么细节管理,没学过什么统筹分配,但是事情就是做得又快又好,这就是她的专长,是工作中积累和摸索出来的。

难道清洁工阿姨会认为,你雇佣她,但是你没能力,你是草包,只是运气好,所以有点钱?

这么换位思考的话,是否可以让自己的大脑更清醒一点?

自己的优势,或许只是自己认为的,只是一个方面,只是一个侧面,并不代表真正有多大的能耐。

职场本身是残酷的,商业社会跟竞技体育一样,一定是竞争后分配利益。

你行,你就上;他弱,他就下。

就是这么简单,不存在什么安慰奖,不存在怜悯,也不存在时间的溢价。

一个三年经验的业务员和一个八年经验的业务员,老板会选谁?

当然是能力决定一切,不是年龄决定一切。

这跟运动员是一个道理啊,他18岁,的确年轻,大赛经验不够,但是人家成绩和身体素质好,科学训练,有机会冲奥运,那就必须重点培养。

你22岁,多了四年经验,有很多比赛经验,但那又如何?

难道体育竞赛,会因为你年龄大,专门给你制定规则,给你开绿灯么?

不存在的。

04
自我安慰
麻痹自己

我很喜欢一个词,叫“虚荣数据”。

很多职场人士,很容易被这种虚荣数据所迷惑,然后进行自我安慰,迷惑和麻痹自己。

心情不好的时候,想想这些虚荣数据,或许就会阴转多云了。

比如说,我有十年的工作经验。

比如说,我公司销售额上亿。

比如说,我八年都没跳槽过。

比如说,我收入跟很多人比还算可以。

就随便写几个吧,我们一一来分析

第一条,可能是想自我安慰,自己经验丰富。

第二条,可能是想说明,职业背景不错,公司还算可以。

第三条,可能想要指出,自己职业稳定性好,忠诚度高。

第四条,可能是认为自己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是为什么自我满意度还可以的原因。

这就是昨晚一个朋友吃饭时谈到的,我当场就不客气地一条条反驳,这些看似不错的理由,其实都属于虚荣数据。

第一十年经验,不能说明问题。

职场看价值,不看年龄,任何工作,都是高度结果导向。

表面上的十年经验,或许是一年经验,然后重复九年,可能远输于如今很多年轻人。

第二,公司销售额上亿。

说白了,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里面有多少是因为你的价值而贡献的?

还是说,你只是大树下乘凉的一颗小蚂蚁,你对于公司其实根本无足轻重?

大老板甚至都不知道有你这号人存在?

第三八年没跳槽,可以认为忠诚度好,但关键要看你八年在公司的发展和成长路径,要看你能力和收入的变化。

如果一个职位上混八年,或者勉强升职,但是收入却没有脱胎换骨的成长。

这只能说明你的能力有限,靠资历和时间在熬,只能说明你害怕离开舒适区。

因为或许离开后,你就什么都不是,保不住如今的职位和收入。

第四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安慰。

因为经验可以骗人,能力可以骗人,背景可以造假,但是收入骗不了人。

不管你如何考虑,不管你如何衡量,不管你如何比较,你的收入,某种程度上实实在在反映了你的能耐和价值

所以前面可以用虚荣数据来安慰,觉得自己还可以,自己还不错的时候,收入方面为什么上不去呢?

结果就来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结果。

以所谓的“佛系”来解释自己其实根本上就不是自己认为的人才。

真话一说,好几个朋友都快吃不下去了。

哎,谁让我毒舌呢?

知道真话不好听,但是没办法。

不想用假话去哄着他们,只有这个人跟我没关系,或者是竞争对手,我才会采用捧杀的手法,而不是说出真相。

05
人生每一天
都在做算数

所以,职场的根本,就是高度结果导向,就是价值的体现和证明。

不管你打工也好,你创业也好,都一样,都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关键是,你想要做成什么样子?你想要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这没有绝对的标准,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定义。

有些人想要拥有自己的公司,有些人想要在企业里成为核心人才,有些人想要“采菊东篱下”,过自由简单平淡的日子,有些人想要住豪宅开豪车,有些人希望环游世界去找寻人生的意义……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未来的这一天来临之前,具体量化自己如今的人生和工作。

比如你35岁计划创业的,那你需要达到哪些要求?

哪些是充分条件?哪些是必要条件?

然后29岁到35岁,需要积累到什么样子?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那从毕业到29岁这个时间段,又要做到什么程度?要学哪些东西?

这些是要根据方向和结果,来逐步反推的。

而不是说,我现在才工作两年,未来还早呢。我才读大一,离毕业都还有三年呢。

错了,人生的每一天都算数,每一天的累积决定了你未来站在哪个高度,处于哪个阶层。

如果你想在工作三年内做到业务经理,那或许你工作的第一年,就要成为业务员当中的骨干。

如果第一年就要成为业务骨干,那除去三个月到半年的适应和前期工作,

你只有半年时间,多么?远么?

等你进入一个行业,你就会发现,要学的要做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提早开始呢?

你看那些高薪厚职、年轻有为的人,都是目标和方向非常明确的。

能在毕业找到好工作的,往往能力上有足够说服力,并不是纯粹靠运气,简历上盖掉名字都差不多的大众货。

什么学士学位,什么英语六级,什么计算机水平,这都是不够的。

这只是证书上大家看得到的东西,只是基本的硬件,不是你所拥有的软实力,也无法说明你跟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你英文还行,那你写一个漂亮的cover letter,或许才有说服力。

你实习阶段有在某某跨国公司实习,能适应英文工作和internal和external的衔接,这也是说服力。

比如你对于这个职位所对应的需求,针对性做了相关的调研,做一个英文的research report,或许也是一个思路。

06
要么惊艳
要么被挑选

真正出色的那群人,真的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目标

哪些东西要学习,哪些东西要经历,哪些事情要历练,哪些技能要掌握,从进大学开始,就已经正式执行。

而不是浑浑噩噩过了四年,到差不多毕业了,才想到要去找工作。

那时才发现针对性的技能也好,实习经历也好,经验积累也好,都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没有。

因为用人单位讲求的,是高度匹配,是在可选择范围内的最优选择

越是好的企业,越是500强企业,可挑选的余地越高,标准越高,因为大家都挤破头皮想进去,自然竞争就越激烈。

在那个时候,你如何脱颖而出?

如何把你的能力和素质进行量化?

如何把你的所学和你的方向,与这个职位高度匹配,可以让用人单位感觉,你是最合适的人才之一?

一份一两页纸的word简历,跟一份四五十页的ppt组成的presentation,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你要么惊艳别人,要么沦为被挑选的大多数。

只要把目标一反推,一量化,你或许就会有紧迫感,时间不够用了,推到明天都不行。

我今天要做的要学的,都不能推了。

人生是一面镜子,你付出多少,你拥有多少,其实你自己完全可以看得通透明白,这就是真实的自己,没什么值得自欺欺人的。

留给你的时间,其实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