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米课圈问答功能上线后,不少朋友问了我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
其中有个朋友的问题印象很深刻,他当时问我,
“冰大,感觉你不管什么类型和行业的话题,都能聊起来,并且都还很专业。
请问你是如何在大量的工作之余,合理的安排读书的时间的?以及是如何选择所要读的书的?读书方法又是如何?”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说实话,海量的阅读,的确是迅速增加自己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有一颗好奇的心,不断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有浓厚的兴趣,把各种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简单化。
否则就变成了掉书袋,哪怕你引经据典,各种来源和出处,也只会让人厌烦。
这其中的差异在于,你是否真的亲身去经历,或者怀着很大的兴趣,去做了艺术加工,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用你自己的语言、文字,用你自己的特色,去呈现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写外贸教学类的文字,为什么我写的,很多朋友会看,会评论,会回复,会转发,会兴趣浓厚。
有些人写的,长篇大论,比我内容还丰富,却是应者寥寥?
原因就是,我是自己原创,哪怕有些内容是学来的,也经过了自己的加工,加上经历和经验,变得灵动自然,很容易有代入感。
但是网上许多文字,就是纯粹的复制,或者纯粹的现学现卖,内容深度是不够的,读者都不傻,一看就觉得没什么可读性,就容易ignore。
所以我要引出的话题是,学习和转化,是分不开的。
01
学习和转化
是分不开的
如果你不能把学到的东西,灵活应用,以另一种形式转化出来,那就停留在纯粹的“背诵阶段”,还远远没有到“领悟”的程度。
比如讲历史,最重要的,是“悟”,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眼光,从记忆里找到内容相关的几条线,然后进行整合。
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有好奇心,这样才能让自己撇开书本上或者现有资料的沉闷,来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地方。
这也是很多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所无法理解的,后者的知识结构,仅仅是书本上教授的,远远不够灵动,是无法转化为自己的。
就像前阵子群里聊了一个话题:
为什么历代皇帝的庙号有些是“祖”,有些就是“宗”?差别在哪里?
比如为什么康熙是圣祖?为什么李世民就是太宗?为什么李治是高宗?为什么赵匡胤是太祖?
这就是很多靠正统教材学习,所没法接触到的地方,问了历史老师,也是不知道的。
但是我足够好奇,所以初中时,就在图书馆搜索大量资料,找到了结论:
开疆拓土者祖,承嗣守成者宗。
《后汉书》中的记载:祖有功而宗有德。
说白了,江山你打下来的,开疆拓土,自然可以称“祖”;如果你从父辈那里继承家业,不是白手起家,那就是“宗”。
所以哪怕是西汉的汉武帝刘彻,如此赫赫武功,北击匈奴,满足了开疆拓土的要求,但是他的皇位和权力,是从他父亲刘启,也就是汉景帝那里继承来的。
所以汉武帝的庙号,就是世宗,是不能称祖的。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依靠的不是刘家的皇位继承了,因为那个时候,是王莽篡位后的新朝,早已不是汉室天下,刘家也早已没落,一直被朝廷打压。
刘秀不是继承的皇位,而是南阳起兵,一身征战,尊更始,定河北,征赤眉,平北境,自己打下来的建武江山,推翻新朝,让东汉的版图比西汉更大。
所以他就可以称为“祖”,庙号就是“世祖”。
但是在“祖”这个领域,也是有高低之分的。
最高的是“太祖”、其次是“高祖”、然后是“世祖”,基本上就是这三个。
为什么刘秀的功绩,不能是太祖呢?
因为西汉已经有了太祖,就是刘邦。
千万不要认为,刘邦是汉高祖啊,这小孩子都知道,怎么变汉太祖了?
其实真正的历史,刘邦就是汉太祖,只是司马迁这个大ip,在《史记》中称刘邦为汉高祖,于是这位汉朝太祖皇帝,就背了高祖这个庙号,一直习惯性叫到今天。
到了隋朝,杨坚开国,就是隋文帝,也就是隋高祖,结束了南北朝分立的局面,打造了“开皇之治”的中兴气象。
以功劳而论,开疆拓土而论,杨坚自然当得起“太祖”,但是杨坚的庙号是“高祖”,为什么?
因为杨坚当时在北周,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族,弘农杨氏。
杨家属于外戚,又手握重兵,所以杨坚起兵,他的基本盘,是家族势力,是盘根错节的姻亲势力。
杨坚的妻子是独孤伽罗,独孤阀在当时就是后族,独孤家族的女儿,在北周都是当皇后的,跟宇文阀联姻。
杨坚和独孤伽罗的女儿杨丽华,嫁给周宣帝宇文赞,生下儿子宇文阐,也就是北周末代皇帝,周静帝。
而杨坚在那个时候,早已是大权在握,军权在握,又是辅政大臣、大丞相,是关陇贵族的核心,从长安乃至整个关中,都是杨坚势力所在。
所以北周式微,杨坚取而代之,篡了自己外孙的皇位,建立了隋朝,进而一统天下。
正因为杨坚不是白手起家,所以只能称“高祖”,而不能称“太祖”。杨坚称帝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杨忠为“太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后来李唐代隋,李渊称帝,同样也是“唐高祖”,不能叫“太祖”。
因为李渊也是关陇贵族之一, 在北周就袭封唐国公,位列公爵,也是豪门。
当年杨坚起兵,李渊是重要支持者,杨坚称帝后,封李渊为千牛备身,等于就是负责禁卫军和皇城安全,是皇帝的亲信。
在姻亲关系上,杨坚是李渊的姨夫。
隋朝时,隋炀帝试图彻底打散关陇贵族,就是为了皇权的稳定。因为历经南北朝,到隋朝,关陇集团牢牢把持朝政和军事,左右局势。
杨广找借口处死关陇集团核心,李浑和李敏,人心惶惶,反而让李渊得了机会,重新凝聚关陇势力。
等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后, 天下四分五裂,杨广仅占据江都一地,随后死于宇文化及之手。
而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迅速占据关中,称臣突厥,最短时间内打败各路势力,再次统- -天下,这其中的核心,依然是关陇势力和各大门阀。
一直到高宗后期,武则天干掉长孙无忌,逐渐以科举制提拔和任用官员,各种手段制衡,才彻底打散关陇集团,保持皇权的权威性。
而李渊哪怕打下江山,但是背后依靠的是李阀和整个关陇集团,所以只能称“高祖”,儿子李世民即位,即使打败突厥,延伸了唐朝版图,庙号也只是“太宗”。
到后周时期,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并没有庞大的家族势力,也没有门阀支持,依靠的是自身的武艺和带兵才干,历经郭威、柴荣、柴宗训三朝,南征北战,封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大权,进而通过陈桥兵变夺位,建北宋。
赵匡胤就当得起“宋太祖”这个庙号,因为他的天下,不是承袭,也不是家族势力,而是自己打下来的。
而他弟弟赵匡义,从哥哥手里继承北宋江山,也没有太了不起的开疆拓土之类的大功绩,所以只能是“太宗”。
整个宋代,能称“祖”的,仅有太祖皇帝赵匡胤一人而已。
到了南宋,靖康之乱后,宋室南渡,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随后迁都杭州。尽管他维系了宋室,但并没有大功绩,也只能称宗,就是“高宗”。
明代,朱元璋布衣起家,占据江左而北伐代元,就是名副其实的“明太祖”。
朱棣迁都北京,彻底打败北元政权,把北方领土一直北推,也满足了开疆拓土,庙号“成祖”同样当之无愧。
到了清代,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 打下了第一块地盘,被后代皇帝上庙号“太祖”,的确没有问题。
但是继承人皇太极,承继家业,并没有极大的功绩,所以只能是“太宗”。
到了福临的时候,虽是多尔衮掌权,但是清兵入关,今儿席卷天下,这就是大功绩,算是打下了整个版图,自然可以称“祖”,就是“世祖”。
儿子康熙,其实承袭了家业,也没有太大的功绩,哪怕稳定了边疆,收复了郑家势力的台湾,但是割让了尼布楚给俄国,实际上是没有道理称祖的,他的庙号“圣祖”,严格意义上,是有点水的。
我用这么一个大的案例,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事情:
就是很多东西,很多内容,不是看书就能看到的,都需要自己从大量的阅读中,自己去梳理主线,自己去领悟和学习。
而不是做伸手党,等待别人给你答案,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法,没那么容易。
02
信息爆炸时代
的正反面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很多知识和内容,网上都有,这是好事情,搜索资源更方便,学习东西也更方便。
但这也是坏事情,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各种资料良莠不齐,很多错误和混乱的东西,如果不去考证,反而容易学错。
就好比我前阵子看到某篇热门文章,阅读量破十万,看似是热文,大家评论得不亦乐乎。
但是我一眼扫过去,文中常识性的错误,我随便看看就是六七处,还没有认真去找。
我就真的没兴趣读下去了,因为显然,这都是流量文而已,都是吸粉用的。
写得精彩,写得煽动人心,但多读这类文字,不但不能积累基础知识,反而容易陷入各种误区。
比如,赫伯特.西蒙,明明是是美国经济学家,作者写成瑞典的。
比如,他明明是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作者却写成了上世纪90年代。
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根本上都是错的,我实在懒得去评论和反驳。
因为公众号,大家懂的,作者可以选择,哪些评论显示出来,哪些不显示出来,我还是不自找无趣了。
我只是想说,越是信息爆炸时代,越需要衡量和甄别内容的真伪,学的东西,绝对不可以似是而非,甚至是错的,反而让自己在错误的路上浪费更多时间。
所以阅读本身,是需要兼容并包,也需要横向和纵向去比较的。
尽管很多书也有各种常识性问题,也有各种错误存在,但是至少经过详细的三审三校,许多的问题都可以事先被发现和修改。
而网上大量的资料,许多人云亦云,许多主观臆断,终究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甄别和选择,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关键是,当你的知识面远远不够,阅读量远远不够的时候,你是否真的有本事,去甄别和验证真伪,从而选择出精华内容呢?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长期的过程,需要自己浓厚的兴趣,结合分析和总结能力,抽丝剥茧,去把各种资料和内容做关联,而不是割裂的一块。
每个知识点,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内容穿插中,做巧妙的联系,这就是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最有意思的地方。
03
唯有热爱
方能做到极致
至于合理安排读书时间,说实话,我没有专门的安排,但是有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利用了一切别人在浪费的时间。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过年,去亲戚家拜年,很多哥哥姐姐,偶尔会聊天,偶尔会进进出出走来走去,吃吃瓜子喝喝茶,哪怕随便站着发呆。
我就很不理解,这有意思么?为什么要这么浪费呢?
有时间走来走去,为什么不好好看看书?
喝茶吃零食的同时,不是也可以读书么?完全可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啊。
所以我为什么小的时候,读书的时候,基本能保持每天一本书的阅读量。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利用了一切碎片时间。别人玩,别人发呆,别人看电视,我都用来看书了。
工作后,的确时间会少很多,需要工作,需要思考很多工作的问题,如何做得更好,甚至学习各种销售、谈判、市场和相关的内容,耽搁和占用太多时间,这没错。
后来结婚,如今又有了孩子,时间会更少,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还是保持了每周一本到两本的阅读量,一年接近百本书的阅读是有的。
有人问我如何坚持?我笑道,何需坚持?
这是我喜欢的事情,是我无时无刻休息和享受的事情,为什么要坚持?
当你真心爱1件事情,才有可能做到极致。
工作也是如此,你真心喜欢销售这个工作,你就会不断钻研,不断精益求精,不断学习,不断突破,不断完善能力和技巧,水平自然逐渐提高,这是必然的。
如果你仅仅把它当成一份工作,没有强烈的兴趣,没有强烈的爱,没有一开始工作就无比兴奋的感觉,那你只能赚一份工资,或者多份奖金而已。
因为你的初心,你的付出,其实就决定了你的价值和产出。
又好比写书,虽然我不算畅销书作家,但是在外贸书这个领域,我是这个垂直行业的第一名, 不管是影响力还是销售额,当仁不让。
不是因为我能力多强,或者水平多高,这个行业里高手众多,大V也众多。
但我是真心喜欢写书这个过程,充满成就感,非常热爱。
而不是有些人仅仅把它当成引流和割韭菜的工具,大家方向不同,初心不同,我相信在时间的考验下,成就自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书的选择,我其实没有特别的方向,我的阅读面比较广,只要有兴趣的,文、史、哲、人文、社科、财经,什么都看。
看得最多的,其实还是文学类的,小说、散文、诗词,才是最喜欢的。
从小学的《古文观止》,爱楚辞,爱魏晋骈文,这也是渗透和凝聚在血液里的东西吧。
我觉得读书不需要有太大的功利心,不要想着,我今天读到这本书有没有用,有没有价值,对我是不是立刻有帮助。
我的理解是,哪怕暂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对于你性格的形成、气质的养成,是必然有用的。
不在当下,而是长期的过程,构建和组成了你的知识结构和气质修养。
曾经有人问金庸,说孩子特别喜欢读闲书,喜欢看他的武侠小说,不知道读武侠小说,会不会对读书成绩有帮助?
金庸的回答是,读我的书,会不会让孩子成绩变好,我不知道,不敢乱说。
但是读我的书,一定能提高文学修养,这是我可以保证的。
什么叫闲书?什么叫有用的书?
如果用应试教育作为标杆,那或许只能读教科书和教辅,不断做题,那是很可悲的人生吧。
如果用未来作为标杆,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作为标杆,那所有的书,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都是有用的吧。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