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在描述自己不怎么擅长的领域时,会不自觉地强调“天赋”这个词。
比如英文水平一直不佳,可明明自己也很努力啊,那就说明自己没有英文天赋。
比如做外贸很多年,可从来都是不温不火,没有什么大的成绩,说明自己对这个行业没有天赋。
比如某同事十分擅长跟客户打交道,长袖善舞,可自己性格内向,说明没有做销售的天赋。
比如谁谁谁文字功底扎实,写的文章自然写意,看着就舒服,可自己能力缺缺,写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说明没有写作天赋。
…
01
是你真的不行
还是想要逃避?
听起来貌似有点道理,毕竟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有短板很正常,用自己的劣势跟别人的优势竞争,不在一个段位上也很自然。
但是用所谓的“天赋”,来掩盖自己的弱点,掩盖自己内心逃避的想法,这才是无法接受的。
英文不佳,要看自己真正下了多少功夫。
有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什么样的家学渊源?等等…
然后多年后,大家横向比较一下,谁的水平更高。
大家都本科毕业,结果你英文仅限于基本的读写,而他一张嘴就是流利口语,听说读写译都不在话下,跟老美可以无缝交流。
难道就能认定,是他天赋比你好?
其实并不是。
我们所谓的天赋,是在拼尽全力后,学习钻研后,时间打磨后,逐渐积累和破阶的。
这并不是说,当你到了某一个点的时候,就像灵光一闪,很多事情突然完成了从0到1的跨阶,然后顿悟。
这不存在的,至少书本上和现实中,我还从没见过这样的案例。
五年工作经验,仅仅是年龄老了五岁,并不代表什么。
真正的工作能力,还是要用事实说话,要看你在过去五年工作里,自己累积了多少技能,做出了多少成绩。
同样的时间,别人赚更多钱,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未必是别人运气好,别人天赋高,而是同样的五年时间,大家利用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02
天赋
也是要积累的
所以在我的理解里,大家口中的“天赋”,更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困难”,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积累来完成的。
你看到郎朗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国际顶尖钢琴大师,你可曾留意到他过去那么多年的积累和努力,无数的汗水和心酸?
你看到达芬奇纵横西方画坛,《蒙娜丽莎》是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你可曾想到他儿时学画的枯燥和艰辛,艺术路上的坎坷和磨难?
没有所谓的天赋,能让你轻而易举获得什么,一切都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等着老天给你。
别人有惊才绝艳的成就,要看他在得到这些之前,做了什么,如何做的,而不是用天赋来解答一切无法解答的问题。
两个家庭背景相似的年轻人,十年后或许能有百倍的差距,这不是天赋的问题,而是在点亮技能树的过程中,彼此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大家努力程度不同,花的心思不同,对目标的渴求不同,天赋在其中或许只占了1%而已。
别人年少成名,写的东西众人追捧、洛阳纸贵,而你写的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为何?
你觉得大家年龄相仿,在同一起跑线上,别人天赋比你高,那就大错特错。
也许真正的起跑线,要追溯十五年,别人已经开始跑了。
所以我们不要想当然去迷信天赋的作用,不要觉得努力后效果寥寥,就是天赋不佳、天赋不足,爹妈没遗传好东西给我。
努力,只是所有基本要素中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全部,如果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那很多问题就未免太简单一些了。
我们要看的是整条赛道,要看自己和别人,是否挤入同样的赛道,起跑线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我们的差距有多远?要如何去一点一点缩小?
说难听点,大多数情况下,你连努力都不足,用心都不够,钻研都欠奉,轮得到你去谈什么“天赋”么?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行到水穷处的极致,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这才是真正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