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米课的年会了,正好前几天有位朋友问了我关于年会的问题,
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冰大你好,前几天有个米友跟我说: “我觉得我还没有优秀到去参加米课年会的程度”。
这让我不禁深思参加年会的意义。
常言道,弱者无外交,强者才会强强联合。
而我们大部分普通外贸人的状态,还是在那80%里面,那我现在有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我们还要去现场参加年会呢?
第二:我们普通人的进步,或者说崛起,是需要时间的,在小有所成之前,可能也不知道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跟别人交换或者说链接上关系,
那针对不同阶段的外贸人,怎么样能让参加年会的收获最大化呢?
年会在即,很想听听冰大的先导建议,先谢谢老师的时间了。
01
现场的感受
是无法替代的
当时我是这么回复他的:
我先给你最终答案。答案是,如果有机会,肯定要去!
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假设你很喜欢一个歌手,他所有的歌网上都有,专辑都有,录音棚出来的,远胜过唱现场。
那请问,为什么你还是总想着去现场听演唱会呢?
所以同样的东西,在不同场景下,感染力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去学校里读大学,而不是选择网络上读在线大学。
而且,online的结果,考验的是你的主动性。
比如我今天的管理课程,如果我告诉你,每周六在你家附近的一个教室听课,连续听我讲四个月,你或许就越听越兴奋,四个月后,全部学完。
那如果变成在线的呢?
时间要你自己安排,要你自己分配,你能否按照计划来走?
又或者说,根本没有计划?
我敢100%打赌,总有一半以上的学员,哪怕到了两年有效期,课程作废了,也学不到一半的。
现场的作用,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下,输入这部分内容。
哪怕你就是开小差,也总有一部分可以听进去。再加上身边人的互动和感染,你的理解往往会更加深刻。
再举个例子,就说我们做外贸,开发客户,大部分客户,网上都可以找到,都可以联系上,
那为什么,你还是想着去参加展会?为什么还要跟客户见面?
如今的时代,可以电话,可以聊天工具,可以音频,可以视频,大家几乎可以做到面对面一样谈订单,
那为什么,你觉得跟客户当面交流,会更好?
因为面对面的真实感觉,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哪怕买衣服,哪怕淘宝和京东做得再好,再精美的图片,再好的文案,终究跟你实际在店里摸到和看到,体验衣服的质感,当场试穿,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02
怎样将年会
收获最大化
再回答你第二个问题。普通人的进步,的确需要时间,小有所成,也要强调能力和机遇,一个都不可少。
这里面,或许偏功利了一些,也完全搞混了因和果的关系。
你觉得,认识和接触了厉害的人,开了眼界,打开了思维,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还是说,自己已经很好,然后再接触厉害的人,然后强强联合,资源互换?
你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的答案,是后者。不能说不对,但是我认为,不全面。因为每个人,每个阶段,需求是不同的,情况也不同。
真正的答案,是1+2,才是正确的。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2是对的,1是错的。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你要明白一点,既然二八定律是存在的,你也认可,那就说明了,80%人的观念和想法,往往都是有失偏颇,或者有很大问题的。
有些人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还不足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同台竞技,或者同场喝杯咖啡,甚至都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因为大家层次不同。
我觉得有一点自卑心理是好事,看到别人的优点,鞭策自己向前。
但是自卑心过重,得失心过于强烈,自尊心过强,反而是坏事,反而变成了畏缩不前的借口。
因为闭门造车,一定会很费时间,会浪费很大力气,会多走不少弯路。
有的时候,别人提点一下,或许就可以节约好多时间,就能找到一些捷径。
本来要三年完成的事情,或许一年就能搞定。
高手,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
因为他们已经试过错,已经踩过坑,已经经历过或许你没经历过的各种痛苦和折磨,那他们的经验,往往是宝贵的财富。
而年会的目的,并不是强链接,给大家一个相互吹捧和吹牛的空间,而是让更多普通的外贸人,见识和认识到,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得好,我们要如何成为接下来的他们。
参照物,是要一个个实在的个体,而且是跟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才有价值,才有动力,才有具体执行的可能性。
而且我相信,大多数外贸人,都是单纯自然的,相对于做内销的,功利心会淡泊很多。
所以接触和认识一些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刻, 对自己有帮助呢?
更何况,你也可以帮助到别人。这是相互的。
不要觉得人脉,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里面有强连接和弱连接的区分,但是弱连接也随时可以转变为强连接。
根据六度空间理论,你可以接触和连接到,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人。
这不仅是生意上的需要,也是职场上的连接,也是生活中的联系。
举个例子,假设我今天想买一些杨梅酒,而你正好家里自制杨梅酒,不就把一个弱连接,变成强连接么?
反过来,你的某个客户,或许找你帮忙,采购一个你根本没听说过的东西,
而你认识的一个朋友,你在朋友圈里发现,他就是做这个行业的,或许这一次引荐,你跟他,也从泛泛之交,开始熟悉起来;
又或者,你想换个工作,朋友圈里立刻有对口的好机会推荐过来。
这一切都是未知的,人生就是因为无数个未知,才值得我们不断去付出去努力。
我在入行的时候,是拿着600块底薪的小助理,能想到我能走到今天么?
老华在打黑工,苦哈哈过日子的时候,能想到他今天能财务自由,扑克牌一样的房产证么?
汪晟从老家走出来,能想到今天能掌握如此多的资源,能在美国混得如鱼得水么?
这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每个人都是因为未知,而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成为潜意识里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十年前,我从小民企出来,一家家去投简历,去应聘五百强最前面那些外企,被一次次拒绝也屡败屡战。
就是因为我想去做凤尾,我要跟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我要了解他们的成功和专业,我要学习他们,我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并不是有些人想的,哎呀,我不行啊,我学历不行,我工作背景差,外企进不去的,都是人才扎堆的地方,我还是小公司呆着吧……
当你自己都给自己贴上标签,路自然越走越窄。
但我的想法是,这家公司拒绝我,很正常,的确我各方面条件不行,但关键是HR不认识我,不熟悉我。
如果他给我机会,我会用事实来证明,我真的适合他们公司,我可以做得很好。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甚至更好。
我就用这样的信念,不畏惧,一次次去尝试,终究被我争取到了机会。
我还是那句话,不要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特点,都有自身价值,关键是你如何总结和整合,如何去发挥和体现。
优秀的人,不是给你施舍,送你一份好工作,或者送你一个好客户。
而是他们会成为你的标杆,让你知道方向在哪里,他们会给你一把钥匙,但是你要自己去开启你自己的未来。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刻, 你会很自然跟这些人相处,因为你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什么是成功?
不是金钱的数字,不是订单的数量,不是工作的年限,不是公司的背景,而是“他人的肯定+自身的满足感”。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预祝大家明天年会玩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