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冰®

中国供应商如何打开日本市场?

今天我想讲的内容,跟日本市场有关。

如何去跟日本客户打交道?

01
令人头疼的
日本市场

可能很多供应商跟欧美客人沟通,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

比如说通过展会也好,通过网络平台开发也好,甚至是谷歌上去搜索客户信息,发开发信也好。

很多时候相对来说,这个回复和反馈都是还行的。

但是碰到了一个难点就是,跟日本客户打交道,好像有点摸不着头脑。

因为大部分日本企业,可能用的是日文的网站。

我们不懂日文,那这时用英文去搜索,很难搜索到很多有效的信息,这是其一。

其二是,日本客户跟你的要求很多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跟欧美是另外两套的标准。

美国人喜欢的东西,欧洲人可能勉强能接受,但日本人可能审美观和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用做美国市场的习惯去做日本市场,我可以说这个结果是非常非常糟糕的。

包括你去日本参展也好,你适合欧美的一些产品,你在东京参展,其实有的时候真的是效果极差。

一天收不了几张名片,很少有日本客人进来和你沟通。

那这个时候大家就很头疼,你如果对日本市场不了解,你怎么去做?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当你对日本市场不了解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地去通过日本的零售商的官网,去找你的产品相对应的类似产品。

你要去推销在日本的产品的零售价,以及他的一些设计方案和包装方案,这些东西是大家需要考虑的。

美国往往很多时候它的制造业是外包的,因为它通过美元的货币的强势地位,让全世界给美国人打工。

但是日本的情况又不同,日本很多时候国内本身就有非常完善的制造业,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也就是说日本的内需是非常强大的,日本人本身又有消费本国产品的习惯。

所以大部分的中国供应商,甚至大部分欧美的供应商,都对打开日本市场非常头疼,觉得不好做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做的不错的,但是对大部分供应商来说,这个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可能很多人觉得,日本现在已经没落了。

但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国家,因为在目前世界经济体里面,日本还是排在前列的。

日本的制造业,因为继承了曾经强大无比的,日本制造的那些工厂,资源包括技术。

所以哪怕到今天,日本不少的轻工产品和消费品,日用品,在国际市场上输给了中国的同行,没有办法去给欧美客户代工。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以本土销售的形式,在内销市场占据了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份额。

如果你去欧美国家的超市或者是一些商场卖场去看,大部分的产品包括品牌产品都是 made in China 的。

这是没错的,因为中国供应商给欧美企业代工。但到日本,情况就不是这样子。

你到日本的超市去看,大部分的东西是本土产的,是made in Japan。

还有不少欧美的东西,也有一些中国产的东西。

但是这一系列的东西,除了一些大品牌以外,大部分的中国中小企业是非常非常难以自有品牌的形式,进入日本卖场的。

而通过代工的形式,也未必能够获得日本企业的青睐。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你的产品没有特定的价格优势的时候,日本企业觉得他没有贴牌的必要。

比如一个小小的牙签盒,可能中国供应商给日本客户的报价是0.2美元。

但是他在日本本土生产,扣去各种各样的关税运费之类的,他可能也只要0.22,0.23美金。

那这个时候,他就没有了问中国采购的动力。

如果没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利润预期,没有特别大的订单,只是一些正常的订单。

那日本的零售商就根本没有动力,他就会留在日本本土,要求日本的工厂给他供这个产品,甚至交给日本的进口商或者品牌商来做。

02
三种
方案

那既然如此,像日本的情况如此严峻,他们制造业的内需非常强大,那我们中国供应商要如何去打开日本市场呢?

其实根据我的经验,我们有三个途径。

第1种方案,就是你有一个日本的特定的合伙人,这个人可能过去是你的客户又或者是你的朋友。

又或者是你在日本的某一个竞争对手,但是呢他有他自己的人脉和机会。

也就是大家采用一种深度合作的方式,大家坐在一条船上,大家共享这个利益。

他在日本利用他的人脉和资源,以及对市场和产品的了解,去开发客户,去拿订单。

你在背后支持他,帮他做样品,帮他做宣传,帮他报销各种各样的费用。

等于他在前你在后,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也就通过一种销售代理的方式,让日本人去给你做销售,去打开日本本土的市场。

第2种方案,就是你给日本的同行或者是日本的品牌商代工,但是不完全代工,你只做整个产品中间的某个环节,或者某部分环节。

因为日本消费者迷信本土产品,总认为made in Japan质量是好的,价格就可以定得高。

如果是made in China或者是亚洲的其他国家,柬埔寨也好,孟加拉也好,印度也好。

这一类产品在日本往往就会被日本消费者觉得,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没有日本替代品的情况下,才会去买。

那这样的话,日本商家的价格和利润是很低的,他就没有动力

所以我们第二套方案,就是跟日本的商家去合作。

比如说我们让日本消费者见到的产品,就最终的这个产品还是日本制造的,但很多的配件是在中国完成,很多加工环节是在中国完成。

那这个时候,就可以跟日本商家去合作。

我们来帮你完成中间的某一个环节,甚至某几个环节,我们是同行,我们帮你这些事情。

然后你这边,你可以专注于做前后的一些核心的东西,那你也可以节约一些成本,可以省去费用。

那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是有利可图的,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性。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方法

这第三种也就是大家往往都在做,或者是不经意间在做的,就是以价格来取胜。

很多朋友细心地会发现,在日本的一些百元店,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的一些相对比较平价的日用品店。

这里面就铺天盖地大量的中国产品,就是因为便宜。

相比日本产品,或者欧美的产品来说,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

当你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的时候,消费者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难以拒绝价格诱惑的。

也就是说,在任何国家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终究是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你可能便宜5%,10%,消费者没有感觉。

但当你便宜了30%,40%的时候,唉,就有很多消费者会退而求其次,会选择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

可能在品质在设计上差不多或者略次一点,但是价格便宜不少,就有很多消费者会为此而买单。

那这样的话,商机就会出现。

日本的商家也就有机会有兴趣有动力,问中国供应商采购某些产品,或者某一类的产品。

我曾经在大阪的一家超市,看到他把两种大蒜放在一起,外形长得差不多,重量上也差不多,都是一小包。

日本产的大蒜价格,是中国山东产的大蒜的8倍到10倍左右。

那这个时候他把两个放在一起,其实是起到相互促进销售的一个作用。

比如说在日本经济状况好的,或者喜欢日本产品的一些消费者,他会觉得,我要买日本本土的大蒜。

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可能一看价格,诶,这个价格差别这么大,中国大蒜也非常好吃啊。

因为产量的问题,中国进口过来价格便宜好多,我们就吃中国大蒜。

当他把两种大蒜放在一起,形成价格对比的时候,其实是给了消费者一个选择权。

那这种情况下,也就把两种产品做了一个差异化的市场区分,不同的消费者他会选择不同的产品。

所以我们的路线就已经清楚了,当你的产品定位是相对中高端的,你可以走第1条路。

在日本找合伙人,或者是找专业的进口商,或者说找有人脉有地位的日本人我们去合作。

甚至,大公司可以通过猎头去物色人才。

那第2条路,如果你做的是制造业,或者是某个产品中间的一些环节的时候。

或者说你是做一个产品,但是这个产品你在日本,相对同行你的价格占很大优势的时候,你可以跟日本的同行研究如何合作。

你帮他做其中的某些环节,或者某些步骤。

也就是说你完成的是整个产品的中间环节,而不是一个最终的产品,这是第2条路。

第3条路,当你做的产品是日用品,消费品甚至食品,但是物美价廉的时候,你的价格有很大的优势的时候,你本身做中低端市场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也可以尝试打日本市场。但相对来说,采取的策略就是价格策略

在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区别于日本产品的高价格,这个时候你也会赢得一部分的客户,也能拿到一部分的订单。

那这种情况下,也就是一种相应的市场细分。